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荐福寺的介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荐福寺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荐福寺的文物遗存荐福寺的介绍荐福寺的文物遗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原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经幢为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两龛,浮雕伎乐演奏图。幢身正面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其后附刻《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此经幢的珍贵之处在于底座的浮雕伎乐演奏图。数坐部伎,演奏的是雅乐。经幢上半部分有两层华盖,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形态的八个龙头作装饰,代表了天龙八部。两华盖之间有八个佛龛,塑造了跏趺坐的释迦牟尼讲法的情景,形、神与纺织品的华盖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递减之势,八面刻满了经文,位置合适,字体清晰,便于诵读。幢身上部分结构威严秀丽,下部分及须弥座稳重浑厚,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轻重合宜,繁简适度,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佛教造像是荐福寺灰池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发现。大致可以定为隋代的有通体装饰着繁冗精致璎珞的青石菩萨残躯、头戴花鬘冠端庄慈爱的青石菩萨头、头部上方装饰着缠枝卷草纹的菩萨造像残碑、带莲花座的白石菩萨残躯。属于唐代的有基本可以修复完整的通高达2.3米的青石佛像,大致为初唐时期,还有砂石佛龛像、白石狮子、缺头的白石结跏趺坐佛像。宋代以后的造像有一袒胸露乳坐于地上头部残缺的绿釉弥勒佛像;在一砂石地藏菩萨的底座下刻有“泰和甲子年记”的字样,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造像;一件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三角形鱼鳞护裆的青石天王像具有明代的服饰造像特征。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铁钟。通高3.35米,口部直径2.45米,钟钮为双獬豸造型,重8000公斤。中上有铭文约千字,多为经咒语。民国时期,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与陕军宋锡侯团在荐福寺展开激战,铁钟被刘镇华率领的匪军炸裂。
1993年底,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雁塔晨钟”的遗留裂痕。1998年,文管所又重新铸造了一口“雁塔晨钟”的仿制新钟,挂于一露天钢架下供中外游客敲击。新钟重约9吨,形制与原钟完全相同,只是钟上铭文改由当代西安书法名家刘自椟、钟明善等10人书写的历代诗人咏诵荐福寺小雁塔的诗句以代之。作为金代文物,原钟仍陈列于荐福寺钟楼内。《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立于慈氏阁南西侧,碑呈长方形,长1.73米、宽0.8米、厚0.1米。
碑额篆书“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楷书,共十八行,行三十一字。文末题曰“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记”,是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刻石。碑身断为三截,碑额右上角阙。碑文记叙了寺、塔的历史,以及这次修塔的缘起。《敕赐荐福禅寺重修塔记》碑立于慈氏阁南东侧,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立。碑阳记载了成化八年,镇守陕西都知监、太监刘祥捐资重修荐福寺。碑阴为陕西军政官员捐助者姓名。
碑文载:“敕督学校奉政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临川伍福撰,赐进士中奉大夫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桂阳朱英书,赐进士嘉议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资阳宋有文篆”。碑末题曰:“成化十八年夏六月十九日立”。
《敕赐荐福禅寺重修塔记》碑阴上为:“按察司副使和顺王云凤、佥事滨州胡经、京山袁佐同游题”,下为捐助者姓名。大雄宝殿南东一的《礼部札(zha)付及荐福殿堂图》碑,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碑文记述宣德七年(1432年)至正统十四年初(1449年)番僧勺思吉修缮荐福寺的情况和奏请礼部“乞(刺)寺名”及礼部札付的经过。
此碑于1980年在荐福寺大殿前东侧出上。圆形碑首。碑通高4.82米、宽1.02米、厚0.3米。龟趺高0.8米,碑的正面刻楷书碑文,碑额双线勾勒“圣旨”二字,故又称圣旨碑,周围以阴刻云龙纹饰。碑文十九行,行五十字,有空格。
圣旨碑碑阴线刻荐福寺殿堂图。山门似为栏棚状的鸟头门,两侧为八字墙,山门内东有庑殿两间,正中为庑殿式殿宇三间的天王殿,两边各开一门,并有廊庑相接,东西廊庑对称地向北伸延,与大殿相接,形成封闭式院落。天王殿北左右两侧为对称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为钟、鼓楼,正中是下为拱券门洞的砖砌高台,上建五间歇山顶殿宇的“慈氏阁”。阁后则为七间大殿,殿前有月台、踏步,即“正佛殿”,其后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正中面阔五间的“藏经殿”。其后是小雁塔。《重修荐福寺碑记》碑位于大雄宝殿南东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立,李因笃撰文,记载了心奥法师和紫谷禅师重修荐福寺的善举。
(1632-1692),字子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重修荐福寺碑记》碑位于大雄宝殿南西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此碑螭首龟趺,通高4.78米、宽1.11米、厚0.3米。碑文为楷书,共二十行,行七十二字。碑身四边刻阴纹为云龙、翔鹤、飞马之属。
碑文载:“中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前太常寺卿太仆寺卿癸未进士万年周之桂沐手篆额,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提督广东通省学政裴宪度沐手撰文并书”,碑末题曰:“康熙三十一年岁次壬申仲夏谷旦立”。
周之桂,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人,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
裴宪度,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进士。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碑阴线刻新修后的荐福寺殿堂图。殿堂图下刻荐福寺的地界面积和山场。《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位于大雄宝殿南西一,明天顺二年(1458)立。
记载了宋政和年间及明代僧人勺思吉对寺院、古塔进行修缮的情况。
《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阴为捐助及修缮人员姓名。“雁塔题名”是唐代进士金榜题名后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书名留念的荣耀之事,流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文举继续在大雁塔题名,武举则改在小雁塔题名,是陕甘地区文人武士的人生快事。
《贡院试遗才遇雨》碑嵌于东长廊以南院墙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立:
西风吹雨洒文扬,多士抠衣底事忙;惊鸟岂甘收健靇,明珠终不掩精光;
眼中未必无豪杰,堂上凭谁做主张;忽听云开天日见,存心耿耿对穹苍。嘉靖甲子秋八月初吉古原钟沂题。《于湛等人游题》碑,镶于西长廊以北院墙下部,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冬(1536年)立。
于湛(1480-1555),字莹中,金坛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
左为明嘉靖八年(1529)小山题诗一首:
满城风雨近重阳,数日浮云蔽日光;荐福塔耸犹登览,良辰当赏忆潘郎。
己丑年菊月(农历九月)六日小山题。《补修荐福寺宝塔记》碑,位于小雁塔地基前东侧,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立。记载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塔院、补修塔基的情况。
碑文载:“大清康熙二十九岁次庚午仲秋吉旦,岐黄弟子李文芳沐手敬撰,关中后学许汉章沐手敬书并篆额”。《荐福寺来源碑》,位于今小雁塔地基前西侧,雍正十二年(1734)立。记载了康熙丁巳年(1677),西安巡抚杭爱迎紫谷禅师驻锡荐福寺,其后紫谷禅师多方化缘,重修小雁塔基座,使荐福寺殿宇得到全部修缮的过程。
碑文载:“大清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姑洗(农历三月)吉旦,署吴堡县知县赵酉撰文,退迁谷口继可明珠篆额,天水行者笑微了然书丹”。
赵酉,字文山,甘肃秦州人,贡生。
《荐福寺来源碑》的下部刻有《荐福两廊宗派图》:
宗派真如若太虚,寂照圆明性,清净恒湛然,本来无体用。
绪派隐显蕴玄宗,心融万法通,一乘宏大教,道德自兴隆。
后续派洞彻精纯理,传灯证祖纲,灵机含妙意,源远永流长。《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位于白衣阁北西,明崇祯年间(1628-1644)立,长安崔尔进撰文。
碑文记载了明神宗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王用宾捐资修葺地藏王殿及崇祯九年(1636)至十一年(1638)荐福寺主持无昙募资重修的过程。
崔尔进,字抑庵,陕西长安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阴上部为布袋神僧像线刻图,为时任荐福寺主持无昙所绘。上题:
大雄示观,弥勒尊佛。双泯见闻,两忘知觉。袋囊弃置,飞锡抛却。酣然一睡,天地何物。《重修荐福寺碑记》碑位于白衣阁北东,清嘉庆十六年(1811)立。
碑文记载了清嘉庆年间,居士赵联第首倡捐修荐福寺小雁塔,得到众人响应,历时五年修缮完毕的过程。
碑文载:““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靖边知县灵石翟凤翱撰文,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夏五月彀旦”。
翟凤翱,山西灵石人,清嘉庆十年(1805)己丑科进士。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阴为捐资修缮者姓名、店铺名称及捐献银两。
荐福寺的介绍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西安市永宁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高宗李治驾崩后百日,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神龙二年(706年),扩充寺庙为译经院,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又一个佛教学术机构;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荐福寺是当时长安城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其余三座位大慈恩寺、西明寺、庄严寺)。荐福寺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南部,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荐福寺院毁于兵火,后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寺塔合一。宋、元、明、清荐福寺迭经修整,现今布局和规模是明代以后形成的。1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荐福寺内的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本次荐福寺的介绍和荐福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