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星座 > 文章页面

汝州哪里有算命比较厉害的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朱元璋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本文目录

朱元璋的简介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常州的诗句文章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中文名:朱元璋

朱元璋杀功臣,答应给功臣留个后,孩子说了八个字惨遭灭门

别名:朱重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 1328年

逝世日期: 1398年

职业:皇帝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明王朝开国皇帝

在位时间: 1368年—1398年

年号:洪武

庙号:太祖

目录

个人履历简介

成功秘诀

治国

名来源

宰相

功臣

参谋

家族

出身布衣加入义军

将帅之才

朱升献策

先陈后张

北伐残元

休养生息

打击贪官

集权统治

紧抓教育

身葬孝陵

历史评价

使用年号及介绍

朱元璋作品

影视形象个人履历简介

成功秘诀

治国

名来源

宰相

功臣

参谋

家族

出身布衣加入义军

将帅之才

朱升献策

先陈后张

北伐残元

休养生息

打击贪官

集权统治

紧抓教育

身葬孝陵

历史评价使用年号及介绍朱元璋作品影视形象展开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简介

朱元璋像(30张)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年-1398年),《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北迁,蒙古在南方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提出的。 3.打造“铁军”,重用同乡。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5.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治国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宫廷成员

名来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入征后改名为朱元璋,所谓璋,原是利器

宰相

李善长胡惟庸

功臣

01.追封王徐达常茂(因常遇春在柳河川病死,故封其子常茂代父受封)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 02.封公蓝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兴郭英丁德兴冯国用耿再成胡大海廖永安茅成俞廷玉俞通海张德胜赵德胜顾时陈德郭兴王志吴良吴祯华高杨璟吴复汤和曹良臣薛显仇成张赫濮英韩政周武丁普郎 03.封侯孟善耿炳文陆仲亨唐胜宗周德兴华云龙郑遇春陈桓谢成李新费聚俞通源俞通渊廖永忠曹震胡海叶升张龙张铨朱亮祖张翼王弼赵庸陈文韩成花云桑世杰孙兴祖汪兴祖王胜何真梅思祖黄彬胡美曹兴陆聚纳哈出张温朱寿蔡仙张子明 04.其他文豫章何文辉花茂缪大亨武德宁正王铭叶旺袁兴袁义郑用刘成郭云栾凤徐司马丁玉

参谋

刘基朱升叶琛叶兑章溢陈遇孔克仁范常郭景祥毛骐乐韶凤陶安王濂单安仁钱用壬

家族

父亲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母亲淳皇后陈氏兄弟朱兴隆(南昌王)姊妹太原长公主、曹国长公主。侄子朱文正皇后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生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棡、太宗棣(后改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妃嫔孙贵妃,陈州人。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胡充妃,生楚王朱桢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生鲁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胡顺妃,生湘王朱柏。赵贵妃,生沈王朱模。李贤妃,生唐王朱桱。刘惠妃,生郢王朱楝。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葛丽妃,生伊王朱彝。郑安妃,生福清公主。韩妃,生辽王朱植。余妃,生庆王朱栴。杨妃,生宁王朱权。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皇子朱标,(1355~1392)长子,懿文太子朱樉,次子,秦愍王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朱棣,四子,燕王,靖难之役后成明成祖,其改国都北平(今北京)朱橚,五子,周定王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朱杞,九子,赵王(幼殇)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朱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朱楠,二十六子,早夭。公主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十公主,早薨。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十三公主,早薨。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侄女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後改福州卫指挥使。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儿媳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扩廓贴木儿,安徽临泉人)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晋王朱棡娶谢成女成祖朱棣娶徐达女潭王朱梓娶于显女;鲁王朱檀娶汤和女;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郢王朱栋娶郭英女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编辑本段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加入义军

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元朝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第三、四等人。杀蒙古人偿命,杀回族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5年,朱元璋用计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朱元璋在十一、二岁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打工,由于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力气,财主家就让他放牛。

传说当年有个云游的方士,寻找龙脉,望见天子气,一路寻访便来到凤阳一带,见到这里地美人灵,料定一定会有贵人出现。这一天,这个方士来到一处山坡。

可巧就是来到了朱元璋放牛的山坡下,那方士远远的望见,在前方有一团五彩祥云升起,走近一看这团五彩祥云竟然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方士立马感觉到这里标的蹊跷。

就在此时,方士走到近前一看,这个放牛娃正在呼呼的睡觉,只见他的四肢张开,摆出了一个“大”字,而他头下枕有一条扁担,恰巧是个“天”字。

那方士走上前去推了推这个孩子,便想叫醒他,谁知道这个小孩子没有醒来,而是一翻身,把扁担压到腰间,用胳膊抱着头继续睡。

那方士愣了一愣,在放眼,看这形状正好像个“子”字,暗地想这人不正是未来的“天子”吗?想到这里,方士吓了一跳。

慌忙将这个放牛的孩子叫醒,一问姓名,此人正是朱元璋。那个方式就记下朱元璋的相貌特征,便又去云游天下了。

扩展资料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帝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1.关于常州的诗句

关于常州的诗句 1.描写常州的诗句或歌词

从"诗国"和"诗派"说起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苏东坡:《踏莎行》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

一首七律: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

2.常州的诗歌

徐志摩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赏析【原文】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①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草里,听初夏第一声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云中,从云中又回响到天边;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了,近了,又远了……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星,独自临照着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的祈祷着。

听一个瞎子,手扶着一个幼童,铛的一响算命锣,在这黑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有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浪涛像猛虎般的狂扑着,天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低声的,柔声的,忏悔它一切的罪恶;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颠,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壑间回响着;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失望与痛苦的呼答声,残杀与淫暴的狂欢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这鼓一声,钟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磐,谐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里,……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颂美呀,涅盘!赞美呀,涅盘。

3.有关常州淹城的诗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إ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二、风光无限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إ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ا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四、常州了缘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

5.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

6.求描写常州的古诗词或者古文(题目加作者)零碎的不要,求多求全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作者: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②。

烟花③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④,

但把穷愁博⑤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⑥。

常州赋-(清)褚邦庆

悼念一佳人兮,音容笑貌于目。魂逾天际不归兮,只我一人独居。言我朝同行梦系兮,饭食果腹难入。心痛而嘉酒狂醉兮,不得与君相聚。

依稀回往前尘兮,思念佳偶而伤。只愿相伴相随兮,处景以为相思。朝朝幕幕而思念兮,期城南之离京。却薄酒而设祭兮,君可否与之对饮。空席而对神往兮,空杯以祭佳人。于歌而舞悄声兮,冥冥之音回旋。神浮郁而天际兮,于地神之伤感。暴雷之声昼起兮,如你音之相唤。清雨坠地之声兮,如话语之传送。飘飘而云彩状兮,于你之归探望。飘飘而不舍离兮,你我之情深重。伏天地万物之灵兮,隔你我于阴阳。

心平而常思念兮,你志记怀于心。殷殷挂怀希望兮,我存心而不忘。鸟雀同伴飞翔兮,我在旁起送别。举目相望以远兮,带走一时之心伤。恻耳聆听雀鸣兮,如你不舍之言。

刻思念于心头兮,你之容颜记心。回想往尘交往兮,你我相隔南北。扶椅以对南望兮,抛向心之所在。知淑答礼温存兮,使人想而心伤。生南方之秀地兮,出殷殷之才女。才华横意望背兮,痛失而使心伤。回思而使眷顾兮,终君相伴难望。

白鹤啼鸣相告兮,对殷殷之眷恋。寄以往之思念兮,此声不决于耳。翩翩之起舞步兮,我心随而神往。仿佛与你共舞兮,你我相拥而起。扶姚琴而共舞兮,起仙乐同之漫步。伯牙拂琴相伴兮,你我随之共享。高山飘渺云际兮,半山端卧而赏。细雨飘然而落兮,你我雨中登岳。泣泣而成悲痛兮,随我身旁而过。举目观望你身兮,飘飘然入云端。垫足伸手而触兮,虚无缥缈而散。至时悲痛无语兮,望星空而悲叹。

其身荡舟入海兮,人鱼共舞为乐。轻起波涛问浪兮,魂荡碧波行。问君安去回魂兮,家中点烛引境。望星而起思偶兮,日出等盼东方。思万般千般苦兮,为与心之苦处。夜夜不眠思眷兮,只得待君念君思君。独处凄惨无依兮,佳偶不知何寻。待到佳人至兮,回首往事不敢忘

7.谁能提供关于常州人文的诗词歌赋

知我,爱我,教我,诲我,如海深恩未得报;病离,乱离,生离,死离,可怜一诀竟无缘”。

这副哀挽曾任江苏临时都督庄蕴宽的挽联的作者就是他的外甥女,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陈衡哲。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出身名门望族。

祖父陈钟英、伯父陈范(《苏报》馆主)、父亲陈韬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祖母赵氏、母亲庄曜孚都是常州人,能文善画。

陈衡哲也出生在常州,幼时从父母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在庄蕴宽影响下富于探索精神,倾慕西方科学文化。

1914年考中清华留美学额,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即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东南大学、四川大学。

曾4次代表太平洋关系学会中国理事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主编《中国文化论丛》。作为新文学运动最早的女作家,她摆脱了文言文的写作,与其他先驱一起开拓了新文学的大道。

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痴》,讽刺了美国人的势利眼,有评论说该诗与鲁迅同年发表的《狂人口记》相映成趣。作为一个学者、历史学家,她对妇女、教育、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935年因率直发表揭露四川社会问题文章,遭黑暗势力围攻,愤而离川。抗日战争中,辗转于香港、昆明、重庆,对国统区的腐败现象十分不满。

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上下卷、《文艺复兴史》、《西洋史》上下册,以及英文著作《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8.常州的诗歌

徐志摩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赏析

【原文】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①

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

草里,听初夏第一声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云中,从

云中又回响到天边;

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

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

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

了,近了,又远了……

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星,独自临照着

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的祈祷着。听一

个瞎子,手扶着一个幼童,铛的一响算命锣,在这黑

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

有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浪涛像猛虎般的狂扑着,天

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

低声的,柔声的,忏悔它一切的罪恶;

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颠,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

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壑间回响着;

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失望与痛苦

的呼答声,残杀与淫暴的狂欢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

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

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

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

低消灭了……

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磐,谐

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

无量数世纪的因果;

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

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

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

里,……

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

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

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颂美呀,涅盘!赞美呀,涅盘!

被人认为是 童年最不幸的皇帝 ,朱元璋的童年,经历了什么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