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冯唐:读了20年曾国藩,我学会了“成事”的3大底层原则的问题,以及和冯唐的八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冯唐:读了20年曾国藩,我学会了“成事”的3大底层原则读冯唐《成事》,看成事需要的必备条件。冯唐:读了20年曾国藩,我学会了“成事”的3大底层原则本文为果麦文化出品、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成事》读书笔记。
1 成事的先决条件:管理自己
管理自己,是成事的最先决条件。
曾国藩有一个观点,“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无论处于管理者还是普通执行者的位置,自身的能力、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都是最可靠、也最基础的能力。
在曾国藩看来,“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伟人,今已养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一个成事者,必然在任何时刻都具有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即使现在暂时处于没有成事性的可能性的环境中,也应该坚持对自己的管理。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思想,不是单纯的“自律”、“延迟满足感”这么简单,它可以拆解成:以习惯培养自律、保持高度专心和确立合理目标这3个维度。
1、以习惯培养自律
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曾国藩自己,在早年间也经常容易耽于外物、贪图玩乐。
为了有效地克服固有的惰性,曾国藩在给子弟的家书中提出了两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本日必了之”、“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第一,每日的工作和行程一定要在当日做记录与复盘,不能拖延至第二日;
第二,绝对不能赖床睡懒觉。
对于曾国藩的这2个建议,冯唐的理解是:
一个人能否成事,其实先天的因素只占据很少的层面,具体还是要看是否对自己足够狠,习惯的养成、后天的因素绝对大于先天。
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自律的方式是安定、莫浮躁、不东张西望。
2、保持高度专心
在曾国藩看来,“耐烦”是做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生的最首要修养。
既然要成事,就一定会涉及到各种琐事,如果无法持续地以高度集中力执行,就很容易会因为倦怠而产生低效工作。
但耐烦并不是指要强行压着性子,不管是否超过了工作时间都要切实地完成当日设定的所有工作。
这种什么都要做的行为在曾国藩看来,反而是不懂成事的庸人才会采取的工作方式。
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而言,日常工作其实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为了尽可能地早点结束工作,许多人都习惯于采取多线程作业的方式:
在写邮件的同时构思会议的议题,微信上有客户咨询临时去和客户沟通几句,一边跑数据一边打开网页检索案例……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低效,也会极大程度地消耗你本身的耐性。
曾国藩就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冯唐对此的解读是“Multi Tasking(多线程工作)不是同时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拿起快、放下快。
以“自律”闻名的曾国藩,并不提倡“过度坚持”,或是一定要用外力或者强意志力来维持高强度的专心。
他经常在信里提醒自己的同僚或子弟,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过度的压力。“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每天劳苦一点点,慢慢加码就好了。
而重要的是,“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一个成事者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于其精神的饱满。
在专注之后,如果精神已经疲累了,千万不能过度勉强,要给精神留点余地,剩余工作可以留待明天去干。
3、确立合理目标
完成上面两个维度的锻炼后,管理自己还需要确立一个有价值的持续性目标,并且在这个目标的带动下进行对于自我的持续管理。
在选择目标的方式上,曾国藩一向建议,要选择那些你所畏惧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事作为你的目标。
他在对同僚、子弟的很多文字中都提到这个观点。比如:
教育儿子“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或在日记里“《记》云:‘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让你内心没有抗拒的、容易做的事,不管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小事。如果总以这一类事情作为目标,对于修炼成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2 成事的主要手段: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在麦肯锡的话语体系里,就是说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曾国藩一直在有意识地总结“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管理”。
他的核心方法论,可以从选择团队、领导的自我修养、带领团队3个维度进行分析:
1、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则
在选择核心团队成员方面,曾国藩对于人性看得非常透彻。
“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冯唐对此的解读是: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能够做到公平的人就已经是不多的了;做事在前,争利在后,重事实,从不作假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由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欺负,事情是一定能够做成的。
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就排斥普通员工,在他看来,“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冲锋在第一线的员工,有任何思想缺点都是无所谓的。
所以在召集团队时,曾国藩建议采取广收的态度;但在核心团队的确立方面,一定要慎用。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首先,眼光像鹰隼捕物一样,眼光准,下手快。
其次是一定要抓住关键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招来这样一个关键人,就能带领整个团队。
2、领导的自我修养
一个能够成事的领导者,基本的要求是“今日能知人晓事,则为君子”。
知人,体现在领导者对于人才的选用与判断;而晓事,说的则是管理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做事的逻辑与规则。
做事的逻辑和规则首先体现在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固执。“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其次,更重要的是,尊重多元化。曾国藩曾反复在很多场合提到过“尊重异见”的重要性。“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懂可以祓不祥”。
冯唐认为,作为一个想要成事的领导者,一定不要妄图改变每个人的想法,不要妄图在每件事上达成共识。面对别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心胸去激发、容纳、奖励异见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公司的员工自由发展。曾国藩在给下属的信件中,曾告诫他们究竟应该如何主持一场会议。
在曾国藩看来,会议的领导者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
想成为一个能够掌控会议,使之取得理想的讨论效果,不至于开成神仙会的领导人,必然的前提是要有主见、有方向,而且具有控制方向的手段。
这种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力,实际就是在上文提到的“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领导力的最终极体现,是打硬仗能自己上,一个人能扛得住、罩得住,是一切大事的根本。
3、如何带领团队
一个能够成事的管理者,在带领团队时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团队拥有持续的斗志,“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能够始终具备整体斗志、胜不骄败不馁的团队,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和战略的制定。
冯唐对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带队的人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人格(统治型人格,凡事都要争求第一),好胜、强取、贪得无厌,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有时候要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盲目地相信他。
其次,“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管理者应该不分昼夜地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一片,做事能够亲力亲为。
但很多时候,团队,特别是创业团队的问题,不在于管理者是否狂热、是否能够亲力亲为、是否有能力制定一个能普遍鼓舞所有人的长期愿景,往往是创始人空有一腔热血,但手下员工无动于衷。
曾国藩经常告诫手下,“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
团队平素的日常训练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者要通过思想的教育,让团队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二步,要上纪律课,业绩文化,要是不练,就用大棒。
没有经历过日常训练的团队,不要心存侥幸,平时做不到的,临敌时也做不到。
3 成事的主要目的:管理事情
管理事情的本质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冯唐用了一系列问句解释了它的含义:
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最可能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如何解答这一长串的复杂问题?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如果我们排除掉运气、时机这些人力不可控的成分,“明”是管理事情中最要紧的因素。
曾国藩在这里说到的“明”,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
高明指有大局观,能跳脱特定场景看到问题的核心与处理原则;
精明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细的信息,多方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在“明”的基础上,曾国藩提炼了一个精炼版的八字箴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冯唐将其总结成为一个“成事公式”:成事=诚×(勤+慎)。
这也是管理事情的三层细化原则:
1、诚——执行力与态度
“诚”,首先体现在做事的执行力方面。“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一日事必须要一日毕,绝对不能拖延。
其次,“诚”体现在做事的态度方面。“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
冯唐的解释是:如果要兵出险着,部队要一直扎实可靠才行;军出奇谋,领导者要一直光明正大才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扎实可靠的部队几乎不可得,一直光明正大的领导者也几乎没有,所以不要心存侥幸,永远不要用险着,不要用奇谋。
2、勤——重视笨功夫
曾国藩看待问题的观点很理性,“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必须承认一些事情的成功要素可能真的源自运气或者其他一些人力无法掌控的因素。
但曾国藩的态度是,虽然天命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要尽力将我们可控的地方发挥到最佳,最大程度上弥补非人力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曾国藩经常提到关于“勤”的见解,如“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朴拙”之人虽然在天资、资源、机运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坚持用笨功夫尽力做事,也能“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3、慎——长期保持忧患意识
“慎”的含义不单纯是风险的控制。
曾国藩提到,“慎”首先体现在对风险和舆论的敬畏,“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对于做成了一些事的人来说,要时刻思考你所得到的和你的本事是否是匹配的。德不配位是大忌,如果不能心存敬畏,很可能会招致祸患。
其次,“慎”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的谨慎做事态度。
曾国藩提到“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这意思是:每当胜败不定,我们为谨慎而害怕恐惧时,总能大胜;但是连续赢了几仗之后,我们志得意满,团队骄傲散漫,常常就打败了。
对于这一点,冯唐也深有体会——
他经常提到自己在协和学医时,老教授们反复都强调: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看似最普通的感冒也能夺取患者的性命,只有持续焦虑,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
4:结语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长Dominic Barton(鲍达明)说过:
“现代的管理学,既建基于现代商业的科学化,也建基于对伟大人物言行的归纳,建基于新鲜、生动和深刻的历史细节”。
对于当下中国的知识工作者而言,将历史上的“伟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作为样本,学习他们已经实证过的中国经验,可能是一条比商学院课程的学习更亲切、也更直接通往“成事”的道路。
读冯唐《成事》,看成事需要的必备条件。《成事》是用麦肯锡方法论,解读曾国藩的成事学,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用作者冯唐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在职场上成事的书。
-01-作者冯唐是何方神圣?
职场人的偶像:冯唐
人在职场混可以偶尔没有方向,但不能没有偶像,这个偶像的首选,向你推荐冯唐。
-作品-
从冯唐的作品说起,“北京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广为人知,其中由范冰冰与韩庚主演,被翻拍的电影《万物生长》,直今回忆起来,画面仍历历在目。
因为冯唐的小说多以北京为背景,所以不少人爱拿冯唐的小说与王朔、石康以及孙睿的做比较。
冯唐在微博上的个人标签写着的是“诗人”,但其实他的身份还有:作者、协和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但这样还不足以撑起“偶像”咖位。
冯唐让职场人亮瞎眼的,更在于他很早就进入了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后来还担任过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做了20多年的企业管理,年薪千万。可以说是被写作耽误的职场大咖。
在冯唐微博上,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新书《成事》的:
成功不可复制,但人生一世,总得做成几件事情。曾国藩是中国“成事学”千古以来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字里每一页都是被验证过的中国经验。
我的新书《成事》,以麦肯锡方法论品读曾国藩的超级干货《曾文正公嘉言钞》,普及曾国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事方法论与修炼法门。
曾国藩人人可学,《成事》人人能懂,建议有雄心做些大实事的年轻人猛读、精读、反复读,对一切在现世做正经事遇到的心灵困扰都有指导。
-02-《成事》参透了哪些社会现象?
「成事」:残酷职场中的成事指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错觉:常常会觉得把事情做成、做对、做好,一定是用了什么奇招。
于是,在有些人身上,就出现了以下现象:
念高中时,研究学习方法,渴望借助好的“方法”,来逃避需要掌握高中课本的巨大知识量,中意偷懒;
大学毕业前,总喜欢脆舔师兄师姐,希望能从他们的论文过审经验中,找到论文“秒过”的绝窍,拼着命走捷径;
又比如参加工作后,一边幻想着大好前程,一边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对待工作,老在“跳与不跳”间徘徊不定,不愿意从一件件小事、实事做起。几年后,能填在简历上的,只有公司数的增加,变成一个平庸职场人;
年纪大了,有幸成为领导时,找尽各种机会编造、吹棒、夸大个人以往“丰功伟绩”,用说教来替代实际管理,跻身职场中混水摸鱼的“成功学教父”。
许许多多的职场人就是如此“不成事”,在“奇招”中迷失,终其一生。
2018年的薪资报告显示,北上广深中真正月薪过万的人数只有三成,也就是说这些呆在一线城市的职场人,超过70%的人一辈子都无法用“大城市的一张床换一间房”。
残酷吗?不!
这是事实,因为大部分人在职场活成配角,他们从未做成过事!
那有什么解决方法呢?
我向推荐的这本书《成事》,就是为愿意奋斗的职场人准备的成事指南!
《成事》一书每一页都暗含着一条信念,那就是:生而为人,不用成材,亦可成事!
它是一本指导普通人在职场中,能够有所作为,甚至大有作为的书。
-03-《成事》有何法力?
职场人「成事」说明书
《成事》主要说的是,普通人可以不必成材,却能做成事的方法,同时提倡之所以能成事,在于事情是一件件,一桩桩地做成,做好的。
说得通俗一点,本书具体给了职场人三个“药方”,帮你搞掂自己、搞掂团队、搞掂事情,篇幅有限,这里跟你浅谈其中的两个。
一、职场人自我管理的“药方”:
治疗人性的骄与惰,破除对于得失和名声的执迷。
自我管理是成事的前提,因为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需要克服两种毛病,骄与惰。
曾国藩给出了两个字的药方,“敬”与“恒”。
敬,就是在待人接物上去掉主观上的差别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可能你平时还听过一句话:“敬业才能有事业”,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恒”,曾国藩则给出了特别具有湖南特色的解释:耐烦。
这个词从作家沈从文一个故事中,会让你有多一层的理解。沈从文也是湖南人,小的时候家里打仗,村里死了很多人,他从外面回家的路上走着,两旁密密麻麻地都是尸体,甚至还有野狗在啃食。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很可贵,而当你从一条两边都堆满了尸体的路上走过后,世上还有比这更沉重的事情了吗?
意思是当一个人经历过跟生命一样沉重的事情后,世上还会有什么麻烦事呢?
对于“得失与执迷”,曾国藩颇有中国老祖宗那种“凡事不操心”的智慧,他的观点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命运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成功,大部分是源于运气。这里冯唐也说,做事的成败,和太多的因素相关,能被知道的比例很小,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
同时从「成事」本身来说,:首先要意识到,成事的人往往不能被人理解,成大事的人往往不能被大多数人理解。
一个成大事的人,刚开始干事的时候,老百姓一般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谁都能理解的事,那肯定不是大事。
所以,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孤独是成事者的必修课。
一个成事者,要认识到世事无常,名声只是过眼云烟,人会被名压死,会被其他人嫉妒死,还会被找到名不副实的地方嘲笑死。
干大事的人要揣摩那些不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道”。道代表着永恒的终极真理,今天的人想要成事,也需要破除对于名声的执念,做一个得道之人。
二、职场人做成事的“药方”:
以“明”为核心,大处高明、小处精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曾国藩认为“明”是做事的第一要义,如果排除了命运之类的不确定因素,这个“明”就是头等重要的要素。“明”具体包括高明与精明。
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能跳出具体事物、具体人物,具体时代,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掌握了“高明”,普通人就能看见山河的辽阔、人心的顽固、世界的底色,做人做事也就能渐渐归于平实。
精明,指的是做事的精密度很高,能调查取证,能运用多方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拍脑袋,不想当然,事事求真,求精,求准。
曾国藩非常善于总结,从高明与精明中,他就总结出八字真言:“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大处着眼,可能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这要求管理者要时刻看到全局,掌控全局,同时要进阶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还要看到自己的局之外那更大的局。
但“小处下手”,只要你愿意弯下腰,耐住寂寞长期干,就可以了。套路我听过的一句话说,就是:“要有趴着干活的心态,细致入微的思路”。
我发现同样的境界,在亚洲首富李嘉诚身上也能看得到。
写下这句话的是同样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晚清将领左宗棠,他只比曾国藩小一岁。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句24字真言,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李嘉诚办公室里就挂有这样的匾额。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