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苏仙岭风景区介绍作文的一些知识点,和八字岩风景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泉州安溪清水岩的风景名胜苏仙岭风景区介绍作文泉州安溪清水岩的风景名胜清水岩,钟灵毓秀,宛如天仙,自古至今是朝圣、旅游的洞天福地。这里山水景观绚丽多姿,文物古迹资源丰富。岩石嶙峋,千姿万象,如狮如虎,似人似物,无不神肖神似;云雾婀娜,妙趣横生,时而来去匆匆,时而含情脉脉。名胜古迹,古建筑,摩崖石刻,与山名山势甚相契合;幽亭曲榭,因朝圣揽胜而立;古今诗联,意蕴浓郁。经调查,现存的文物古迹有66处,其中宋代有29处,元代的1处,明代的8处,清代的5处,已湮没的16处,风物景观23处。当今,美妙蓬莱,人间仙境。高殿耸然,亭榭错杂,清山绿水风光好,引来一拔一拔的香客虔诚、游客欢笑。蓬莱仙山
为清水岩主体景区,主峰海拔767米,是清水岩的第一高峰。蓬莱峰北面植被茂密且分布着众多景点,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较高,南面山势较陡,散布形态各异的岩石。山顶目前建有一座电视转播塔和一座移动信号发射塔。站在山顶上整个蓬莱镇区尽收眼底,兰溪从景区东面蜿蜒直至远方,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春晨灵雾
清水岩上天气变化无常,晴雨不定,云雾缭绕。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仪式。相传:当天凌晨,由山下仰望清水岩,如果雾罩峰顶兆示顶庵堂拈得大旗,雾围峰中兆示中庵堂拈得大旗,雾漫山麓平原兆示下庵堂拈得大旗。年年如是,灵应异常。
岫谷龙嘘
岩东试剑石下,一股嶙峋耸拔的险崖,若隐若现在森郁的岫松之间,每当晨昏,轻烟缕缕,雾气腾腾,恍若龙嘘成云,盘绕于峦岫壑谷,展播于极顶,巅峰云笠,更为奇观。
雾海浮嶂
春深夏秋之晨,立于清水山庄廊上,展目一望,缭绕薄雾,弥漫眼前。一到朝阳初露,八面四周,远嶂渐现,如浮仙山。山下余雾,泛泛荡荡,恍如仙境。
双溪跃月
岩后东北隅新建凉亭处,夏秋月夜,游人憩凉亭,瞰湖头溪、蓬莱溪两川汇合处,月影在两溪间晃动,浮光跃金。三忠庙
始建无考。据民间相传,三忠庙原址在今法门内近小池之处,前曾挖出覆盆式的柱础石,并于岩坑边挖到古时砌叠有序的阶石,即当年张岩之故址。岩祀张巡为首,故曰张岩。宋元丰年间,祖师于张岩之侧营造清水岩,而将张岩迁在觉亭仑,并名为“三忠庙”,即今“枝枝朝北”古樟树旁。据旧《岩志》载:“庙在觉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
历代相传,庙原祀张巡、许远和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伍子胥请出,将岳飞请入。从此,“天下”的“三忠庙”祀张巡、许远、岳飞。清光绪戊子年杨凌版《清水岩志略》载:“岩有三忠庙,祀宋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也。”不知何时,庙中增祀关羽,虽名“三忠庙”,实祀四位忠臣英灵。
自古迄今,清水岩寺“佛生日”,“开香”之日下夜,和尚列队从祖师中殿随旗鼓及三庵堂三头人,三支“都会枪”到“三忠庙”恭请“三忠火”。1988年,华侨周玉明、卓进卿、柯金凤等十四人捐资重建“三忠庙”,重檐歇山式构筑,坐向乙辛辰戊。庙前立置石狮,更显庙堂庄重典雅
庙前石狮一对,为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东溪侨商陈天常募献,原置于祖殿岩庭,因石狮较小,于一九八八年移置于三忠庙前。
护界宫
宫在岩下北坡、古道曲绕、路侧一坦处,宫始建于宋,内供奉“护界将军”、左“千里眼”、右“顺风耳”三神。千百年来,屡损屡修,屡塌屡建。1988年农历十月初九日,台北龙泉岩祖师信众一行62人到岩进香,捐资重建。宫前对联:“千里眼瞻是非世态,顺风耳辩善恶心声。”系刘坤贞撰,王爱琛书。
半岭亭
旧志载:祖师营筑岩寺后,即在半岭筑亭,供游客小憇,名曰半岭亭。亭较为简陋,多次崩塌,屡经修建重建。民国十五年(1936年)重建;1956年重修。1986年改建,亭为琉璃屋盖,条石重檐赭壁。
纶音坛(石柜坛)
纶音坛,俗称“石柜坛”,在觉亭对面、“六老同游”碑之后。据坛左边垛阴刻记载,坛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也就是岩寺火灾之后,经岩住僧一果、崇远师徒重建岩宇后的文物。坛总高3.30米,主体为一大石柜,柜上有一石塔,塔高2.20米,塔台高1.10米,宽1.38米,浮雕着翔龙和“皇帝诰命”及“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的阴刻篆字。石柜高2.75米,宽6.11米,厚2.50米。正面记载清水祖师四次荣受宋廷敕封的纶音牒文,左边垛阴刻元延祐年间岩宇重建的记事。
清水法门
清水法门为旧时岩寺山门。内供奉赵、王、苏、李四大将,乃岩寺护法神。法门前石柱刻联一对:“众山旋绕朝清水,四将庄严护法门”。门额一匾,刻“清水法门”四字,颜体楷书;款识:“辛酉年夏日启谟白鸿”。(注:白鸿,字启谟)
觉亭
觉亭为“枝枝朝北”古樟所荫,本是小茶棚,明万历辛丑(1601)年,邑令廖同春倡修改建,并取“逊惺转念,一觉即是”之义而命名为“觉亭”,意在警醒世之迷者也。清道光、光绪年间曾先后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再修;一九四九年后坍净,一九八一年,由华侨刘发炎捐资重建。式样依旧,采钢筋混水泥构筑,亭四周石栏环护,仿木斗拱,重叠回护。亭四周阴翳郁郁,俯瞰横眺,凡陵麓之变幻,溪涧之浮沉,俱在眼底。游客一路贯穿林荫,到此一觉,真乃“禅林第一关”。
觉亭今尚存旧联三对,其中门联一对:“貤封宋基室,膜拜仰真人”。石柱联两对“梦觉无双路,禅林第一关”、“客插尘中脚,人昂天外头”。
祈雨台
台在岩后一里许之山头。传祖师当年在此筑台祈雨,旁有雷公电母两石,均已被毁。为再现祖师“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理念与及“法雨花天,得力在是”的灵应,2003年,港胞林树哲先生等捐资5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祈雨台。
重建的“祖师祈雨台”总平面尺寸约39.00×43.50米,占地1696.50m2;法台平面尺寸12.00×12.00米,面积144.00 m2;台高分别为4.95米、1.95米、1.35米,总高度8.25米。主体为岩石承重结构。外观为石结构城墙式高台,台墙为仿古花岗石墙;台上石雕龙望柱四根。整个外观,远看高台雄伟壮观粗犷,近观须弥座及龙望柱小巧玲珑、工艺精细。高台上的双祭台及祭台的八角形意含上天廿八宿;方形的法台、台中的圆圈意含天地方圆;总三个台,意含三重天;高台计三十三个台阶意含佛教三十三天;十二根石柱意含一年十二个月;四根龙望柱意含一年四个季节。
“祈雨台”三字石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艺题。
清水山门
1988年秋,清水山门建立于鹤前大桥头上岩的入口处。门坊的正中门高5.50米,宽4.00米,左右边门各高5.00米,宽1.80米,原盖琉璃瓦,飞檐出水,总高8.00米。石坊刻着中国佛学院教授、书法家虞愚先生题写的《清水岩》牌额和“拜参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对联。坊上边柱镌刻楷写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爱琛所书。今清水山门,庄严肃穆,堂皇矗立。真空宝塔
清水祖师圆寂后,乡人将其舍利葬于殿后,筑塔覆亭于其上,名曰“真空塔”,是喻祖师圆寂时已了悟真空、得道成佛。塔高2.30米,底座六角形,每角边长0.70米。中圆股,围1.60米,高0.48米;顶莲瓣,围2.00米,高0.20米;下莲瓣,围2.35米,高0.20米;桔瓣,围2.00米,高0.20米;六翘角塔盖高0.20米,塔尖0.40米。宋嘉定四年(1211年),长泰县令、邑人余克济撰《真空宝塔记》。
1988年冬,华侨柯长义夫妇和廖荣业夫妇捐资重建“真空宝塔”亭。亭高10.00米,亭内四方柱各高3.05米,柱径0.36米×0.36米,横梁各0.36米×0.36米,三挺构筑,上挺高1.10米,中挺高1.30米。沿亭的阶石及周围浮雕,系菲侨蔡清洗先生等40余人捐建。“真空塔亭”4字行体,系厦门李跃年所书。
杨道塔
塔在海会院右侧,是杨道圆寂后的葬塔,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塔原无文字,僧礼钵查勘后,于塔圆股上阴刻“宋杨道先祖塔”六字。杨道,清水祖师大弟子,相传曾于祖师生前受邀住持平和三平寺,祖师圆寂前召回,接受衣钵。1997年,归侨刘金玉女士捐资重修。
西竺墓
墓在在老寮外,葬西竺公。明万历间,岩西轩派第三代僧西竺公,住持清水岩有年,曾任安溪县僧会司。历版的安溪县志都在僧会司职位上注空缺字样,而岩志可补县志之不足。可见西竺在当时的宗教界处于权威地位。圆寂后,墓在老寮映月池处。乾隆二十六年,邑令宋应麟清岩界时立碑。
普同塔
塔在智慧墓塔与礼钵塔墓中间,原系三合土灰构筑。系明代住僧共葬一区之所。从何年起,未有明记。至1966年废。
清比丘先祖墓
清代文物古迹。清乾隆年间,释泽峰住持岩寺,在觉路顶、罗汉松外之处,筑此僧坟。年久碑失坟坏,仅留坟桌和拱手等。1985年,从其坟桌麒麟处,细辨字刻,系泽峰为前众僧所筑之坟,后立“比丘”石碑留念。
智慧僧塔
清代文物古迹。智慧,俗名“呙公”。清同治十年(1871年)住岩,光绪年间(1875-1908年)住持清水岩。素行清高,筹修岩寺,颇著功迹,收录弟子70多人,分布远近。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岩圆寂,坟塔筑于三忠庙外,今祖师文化长廊中段之横路顶,立有碑石。
礼钵僧塔
1941年,僧礼钵住持清水岩。自宋至民国,历经千年风雨的清水岩,僧礼钵清贫奉佛,率徒鼎力筹资修缮,恢复寺貌,事迹甚丰。1957年,僧礼钵在岩圆寂,葬于清水岩山庄后横路顶。1966年,由徒将其骨骸迁移于清风洞埋葬。1983年秋,又迁回原葬地,筑塔纪念,塔前竖石经幢一对。出米石
宋代文物古迹。为一巨石,突兀立于弘法道场往海会院路旁(旧时老寮处),石无所依,上以楷书镌刻:“头陀应员等开垦蔬园十馀丘,无水灌溉,于咸淳丙寅春,佛旨出泉,引为万年清润者。”共33字。石刻版幅:宽0.85米,高1.22米。旧志载:“石在觉亭外路下,宋淳熙间,开辟蔬园,无水可灌,一日佛指而杖之,水即流出,混混不竭。噫,自无造有,是亦大师之显化灵迹也。勒之日出水石,至今犹令人赏奇观焉。俗称出米石者,据闽中摭闻所载,谓石隙出米以饷工,工竣而米竭云。”
又传,每遇旱时,清水祖师即立石上为民祷雨,得沛甘霖。既有水,农田可播,亦即有米,故又称“出米石”。岩宇昊天口一幅篆书对联:“馈贫粮聚岩前米,济世恩深钵底龙”。是前贤施芳胜对出水石的写照。
至今,石的半腰间的孔隙中,长年尚有积水,但无溢出。石刻“咸淳”,旧志载“淳熙”,究竟石“出水”于何时,待考。
裂竹
法门外翠竹丛下崖石上阴刻隶书“裂竹”两字。字径高0.8米,宽0.50米。
龙渊
在方鉴塘下,深渊壑谷之处。从浮杉池的方井中,钻越隧洞,即见两石相撑,跨山涧拱立,水从两石间注出,汩汩有声,上下四周,森荫密遮,凉沁入脾。涧崖壁上篆体阴刻“灵渊”两字,字径0.7米见方,未标何人何时所书。传说,古时,信众祷雨,汲回涧渊之水,可得滂沱。
洗心
护界宫内,森郁迂回的曲径崖壁上,阴刻行书“洗心”两字,字径0.70米见方,未落款。是处,林阴古道,泉水淙淙,如洗尘心,如涤俗秽。置此其间,无不神怡。
六老同游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觉亭对面、纶音坛之前的摩崖石上,阴刻楷书:“万历戊戌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共字三十四字,摩崖版幅高2.25米,宽0.98米。六老相邀同游清水岩,咏诗题刻,成为千古佳话。
曲水流觞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方鉴塘之左、旧迹清珠帘之外,其处削壁千仞,上镌刻着:“万历辛丑春日,建觉亭,开觉路,引水流觞,共醉千仞冈头。清溪令廖同春偕邑士绅李椿、詹仰宪。”镌版高2.60米,宽0.74米。
功德林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蓬莱坊故址间的摩崖上,竖书阴楷“功德林”3字,字径各0.33米见方,版高1.18米,宽0.53米。署款:“万历辛丑里人□佳喜舍”字样。款中□字被凿,已无考。
喜舍缘银
清代文物古迹。碑在觉亭内、“功德林”对面的岩石上,楷书阴刻:“漳州府龙溪县廿七都池宅社龙池宫林众弟子,喜舍缘银五十两,内三十四两买起崇善里岩山土名深内租佃一十五栳,配民米一斗四升,付清水岩东西住僧收管,历年以为祖师佛前香灯之资,其余银系修理岩宇,立石为记。溪头柯士□,喜舍佃租一栳。”
石刻版幅0.54米,高0.80米。
又于杨道塔路下石上刻:“漳州龙溪县龙池官,喜舍田园路顶及路下二斗,租六栳,敬奉清水寺。道光已亥年立。”
人间天上
民国时期文物古迹。碑在清水岩寺左崖石壁上,阴刻着颜楷“人间天上”四字,字径约1米见方。上款“清水岩”,下款“益阳王道纯”。王道纯,1946年安溪县县长,来岩览胜留题。
佛字石刻
在祖师殿后,狮猴崖壁,阴镌行书,字径2.20米×1.70米, 1948年为主持僧礼钵所书。
鬼洞
鬼洞右边石壁上镌刻着“鬼洞”两字行楷,字径各1.30米见方,为书法家王爱琛书。
梁披云石刻
鬼洞左侧巨石崖壁上,镌刻“魔氛一扫,清水如来”八字行书,为著名诗人、书法家梁披云所书。
曲径
碑在方鉴塘内峭壁间,阴刻“曲径”。款识:“觉路通寺内,原道较狭,不适优游,旅星侨胞柯保安先生,捐资增辟此路,曲径通幽。岁次丙寅荔月立”。版幅:高0.77米,宽0.65米,为王爱琛书。
试剑石
岩宇之左,有座“削”半的岩石。相传,当年祖师与山鬼试剑比法,被削去的巉石。“试剑石”3字,阴刻行书,字径高2.20米,宽2.05米,1987冬为仙游书法家郑良怀所书。民国时期,漳平知事刘维立题诗:
蓬莱仙境
清水岩,素有“蓬莱仙境”之美誉。1991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蓬莱仙境”四字赠送清水岩,现勒刻于海会院后之石峰,字径各二米见方。
公寿题刻
碑在海会院后石径上侧巨石上,与“清水灵岩”碑相邻。草书阴刻:“紫气东来冲云天,爆竹声声迎新年,壬林欢饮申江酒,碑林喜见清水岩”。下款:“清水碑林留念公寿于神墨碑林。”版幅高3.20米,宽1.80米。
清水灵岩
碑在海会院后石径上侧巨石上,行书阴刻“清水灵岩”,版幅高4.00米,宽3.00米。为上海书法家任政七十六高龄时书。
王一琴题刻
碑在九曲十八洞西侧之崖石上,版幅巨大,行草书体,阴刻:“名山胜景,气势壮观”。为书法家王一琴所书。
幽静
碑在望云亭后边之岩石上,楷书阴刻“幽静”二字,上款“清水岩”,下款:“星洲柯贤树伯丘书。”版高1.20米,宽1.00米。柯贤树(1893-1980年)原籍福建安溪蓬莱镇蓬溪村,曾任新加坡安溪会馆第十九届至第二十二届常务主席。
清水
书法碑刻,碑在浮杉池旁,与“曲径”碑相邻,隶书,字径高0.35米,宽0.50米,无款识。枝枝朝北
枝枝朝北千年古樟在蓬山主峰中仑、觉亭之畔,耸天雄踞。此樟相传为祖师手植,树高31米,围6.90米,主干劲直,而枝叶均迂回北拂,故得名“枝枝朝北”,为清水古地一大奇观。朝北古樟颇具灵性,其北拱之枝叶回护三忠庙,似以表证“三忠”向北之耿耿忠心。又传,祖师家乡永春在岩之北,此树枝技北向,表达了祖师的思乡之情。
另据旧志载,昔有官府派人到岩,欲砍此樟造船,岩寺住僧极力劝阻不止,匠人动斧,差人七孔鲜血,匠亦自伤其足,始知乃神树也。
罗汉松
树在觉路之上,近“圣泉”处,与祖殿隔路相望。旧志载:“此松祖师手植也。松枝向殿前,老树横枝,至径直上,不敢侵径,旱时吐雾生烟,七百余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传此树每年长三寸、遇雷电则矮三分,今树高13.00米,围1.33米。
母子树
真空塔亭左边顶上,有古樟一株,早以断尾梢。树外围6.60米,高10.00米。树心空洞,圆心直径1.86米,数人可围坐树中,仰望天空,甚为奇观。古樟树离地1.40米的皮层处,长出樟树一株,俗称“母子树”。今树围0.66米,高9.60米,枝叶扶疏,长势良好。树左离地4.00处,又抽发出幼树一株,生机旺盛,煞是好看。
千年古藤
“裂竹”之外有一古藤缠绕而横于路之上方,凡入寺岩必经其下而过。此藤名厚果崖豆藤,缠绕绵延不知几里,已被列入福建树木奇观。
裂竹
明代文物古迹。法门外的崖石旁,有翠竹一丛,翠竹丛下崖石上阴刻隶书“裂竹”两字。字径高0.8米,宽0.50米。传说,有孕妇到岩将娩,依麻竹坐下生婴儿,而竹破裂揽护妇孩,日后此孩科举有名。
别有天
一老樟树,在觉路中段,破觉路之面而直上,树龄古老,树高参天,枝枝亦朝北,似朝北古樟之兄弟树。树心已中空大半,游人将头伸入其中仰望,有二洞眼可望苍天,别有一番情趣。民间尚有传说,此树心原藏有巨莽一条,性情温顺,每逢雨则出洞捕食山鼠充饥,而从不伤人。
古木新装
觉路之下、杉木林中,有一参天古榆,弯曲别致,历尽苍桑,其腰身之上寄长榕树一株,
梅园
觉路之上一小园,植有寒梅数株,冬春之际,繁花盛开,如白雪压枝,别有情致。寒风飘逸,暗香扑鼻,沁人心脾。
圣泉
泉在“曲水流觞”外,泉自石出,秋冬不涸,味清且冽,为宋代古迹。旧志陈希实在《圣泉序》称:“正出曰泉,通明曰圣,亦以见大师谦让通灵之意。”游人到此,饮之清心,沐之祛秽,瓶装带回喷洒庭院,用以驱灾凝祥。
方鉴塘
俗称“浮杉池”,塘在灵渊之上,法门之前。原系方沼塘,涧泉汇注,水清可鉴。昔时历经整修,以禳火灾。“方鉴塘”取天光云影之意,喻池水之清澈。明廖令曾在塘石之上,镌“泉石盟”三字,后塘废,字失。1947年,岩崖迸趵,塘受山洪冲坏,僧礼钵略加整修。1985年,添置“荷蛙”、“跃鲤”、“游虾”、“寿龟”等石雕喷泉。塘中立有观音圣像,正对觉路,笑迎众诣岩礼佛之客。塘四周崖壁仞立,林荫泉盛,意境清幽。狮喉
为一天然天然大石磡,在清水祖殿祖师座后,磡连顶殿。磡洞中可容数十人,洞内有孔穴,圆口径0.60米,长年细水滴润,微风徐徐,如喉喘气,雅称“狮喉”。此处为祖师当年修炼及坐化处。传在此祈愿,灵验无比。
火化台
宋代文物古迹。台在弘法道场清水祖师造像之左,为一块大石与数块小石累堆而成,似台似坟,据传乃当年祖师示寂火化之处,亦为历代住岩僧众圆寂火化之所。
石船
石在护界宫外、古道一侧,乃巨石一块,状如起锚行驰的船舶,甚为奇观。
石蒸笼
石在护界宫右侧后方、石船对面的山坡上,为层叠奇石,形似上下两层的蒸笼,矗立在森郁林中,若隐若现,煞是好看。
小鬼弄金狮
石在石蒸笼仑下、清水古道之侧,旧迹四洲佛近处,为两挺立奇石,一似金狮,一如小鬼,二石互为戏弄,神肖神似,俗称“小鬼戏金狮”。
仙脚迹石
石在北坡四洲佛附近、古道之旁,方形,石上有足趾头、足腕等痕迹,古称“仙脚迹石”。
丹臼
石在半岭亭仑顶的山坳之间,崖石一窟,称为“丹臼”。传说,当年清水祖师常在此舂炼丹药,留有余香,猛虎常来舔舐成窟,贮水不干。
药砧
石在半岭亭边,状如棋盘,俗称“药砧”,是当年祖师采捣草药之处。
袈裟石
石在半岭亭西侧路坡间。传祖师当年外出回岩,常在此石稍坐憩息,身上袈裟,影入石中,而显“田”字的袈裟纹于石上,故称“袈裟石”。
无字天碑
岩顶峰有一巨大巉石,状如石碑,挺于石上,混沌迷糊,并有蝌蚪文字,甚为奇特。
石笋
石在岩主峰西南斜坡间,拔地屹立,嶙峋直挺,高14米,俨若天柱,势干青云,称为“石笋”,是岩石中千姿百态之独特者。跨越石顶,俯瞰坡下,顿感昏眩。
神移石故迹
1947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天空乌云浓得化不开,狂风大作,雨猛烈得没章法,肆虐的山洪袭击岩寺。顷刻间,殿左危崖上,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巨石翻滚直下,飞越寺顶,不偏不倚,坠落殿左天井正中,寺瓦无损,殿墙无碍,人称“神移石”。僧礼钵聘匠劈石,充修殿墙。
鬼洞
在岩宇护楼后有一个天然的石洞,岩石上有阴文“鬼洞”行楷两字,传说清水祖师曾施法力将鬼怪幽禁于此,以免伤害百性。
九曲十八洞
海会院顶坡的陡崖间,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伏如猛虎,有的卧如巨犀,有的利若刀锋,有的植如柱笏等不可胜计。犬牙交错,迂回展曲,构成了十八个“洞天”,斜贯相连。洞口荆榛阴翳,洞中阴凉幽静,入其境,别有一番情趣。兼之峰高露多,岚潮气湿,虽在暑夏,洞石尚甚润滑,林涛飘漾,沁入心胸,真有慧风心中漫,浮云足下生之感,令人流连忘返!
一线天
浮杉池之上。石径曲折,两侧壁立,行走其间,举头仰望,天犹一线。岩图碑
碑在纶音坛后之亭内,系两石合拢之浮雕。碑高2.9米,宽0.98米,厚0.15米。正面上额篆刻“岩图”二字,字下浮雕刻载宋代清水岩的殿阁、亭台、山门、舍利塔、道路等,并附有当时岩宇详细的建筑度数,是全国罕见的珍贵碑刻。
旧志载:住持僧惠清开始恢广殿宇,后于景炎丁丑年(1277年)间火灾,岩宇为圩。后再由住持僧一果、崇远师徒重建完善,是南宋时代的遗物。1987年,华侨林东茂、刘文察两位先生捐资修建护碑亭,重檐式构筑,覆护着岩图碑。亭高6.60米,磨光六角石柱各高2.80米,横梁各0.45米。
佛国碑
旧志载,佛国碑为岩寺界碑。碑上“佛国”二字相传为祖师手书,原有两碑。其中一块今立于清水岩西麓、彭格村路旁山坡间。碑背面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传为宋朱熹所书。另一块立于鹤前村头供埕的坡麓间,1966年被毁,1987年重立,字迹已失原貎。
“东土如来”题匾
明末弘光年间,邑令周宗壁为赞誉祖师,手书“东土如来”四字,立木匾一方,悬于殿额。字径各高0.60米,宽0.50米。匾长2.70米,宽0.95米。
新立匾额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立悬于祖师殿梁上的匾额“万家生佛”,和临摹于弘一法师的“慧光普照”、“万古英灵”、“感应”、“清水佑民”、“清水有灵”等。
苏仙岭风景区介绍作文苏仙岭风景区
我美丽的家乡是湖南郴州,这里有美丽富饶的东江湖,有远近闻名的莽山,但让我记忆犹新久久不忘怀的还是那风景秀丽的苏仙岭。
苏仙岭草木茂荣,从远处看显得格外醒目,清晨,当一丝光芒从东方升起,苏仙岭折射出了太阳的光泽,光彩夺目,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走进苏仙岭,首先汇入眼帘的是万福山,大大小小的福字刻在峭壁的山石上,个个苍劲有力,字字入里行间,这是怎样的巧夺天工啊!
再往上走,经过一个茂密的林子,便到达了乘观光缆车的地方,坐上缆车,眼前的树木仿佛伸手可触。雾来了,笼罩了整个苏仙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神仙,在逍遥快活的遨游天界。快到站时,可以清楚的看见下方灌木丛被剪成了“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字样,美极了!
到了站,经过几座庙,便到了屈将室,相传这里是蒋介石为囚禁张学良将军所建,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见张学良将军睡过的床和他本人的金色头像,可惜现在在修建,更多美景我们以后再分享吧!
苏仙岭山好,人更好。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没一张垃圾,这是游客的功劳,也是工人的功劳,在这里,我学到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有多么重要,这里,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苏仙岭!
苏仙岭风景区介绍作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八字岩风景区、苏仙岭风景区介绍作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