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星座 > 文章页面

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

在寺院吃斋饭必须要知道的常识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和吃斋饭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以及吃斋饭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寺院斋饭吃什么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

1、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到寺院吃斋饭有讲究,寺院过斋仪轨

2、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3、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

4、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

5、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扩展资料:

斋饭的来源:

佛世时,比丘们身披袈裟,手持著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

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著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藉著乞食因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垦土掘地、种植蔬果以致伤害生命,这是原始佛教所不许的。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

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斋饭

寺院斋饭吃什么

寺院里的斋饭就是素食。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为素席,吃香粳米饭。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这样,促使斋厨素食烹调日趋讲究。

我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烹饪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贴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指禁用动物性原料及禁用五辛苦(即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茗葱)的寺院菜和禁用五荤(即韭、薤蒜、芸薹、胡荽)的道观菜。

现主要指用蔬菜(含菌类)、果品和豆制品面筋等制作的素菜,善用竹笋、豆芽等吊制的素高汤增鲜。

中国素菜是中国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是以时鲜为主,选料考究、技艺精湛,品种繁多,风味别致。

素菜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

扩展资料:

寺院素菜中的一种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土豆、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

罗汉斋原为寺院菜,初时制作比较简单,是将选用的原料合煮一锅而食,后来因隆重佛事活动,为法师讲经、沙弥受戒、居士拜佛等,常由法师、沙弥、居士出钱设斋供众,制作逐渐丰盛讲究,并根据出钱多少,分为千僧斋、上堂斋、吉祥斋或如意斋。

此菜流传至市肆素餐馆后,又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并有上斋、下斋之分,也有上、中、下三斋之分,其用料因时因地而异。但一般不少于十余种。制作方法也同中有异,但均具有咸鲜、清香、淡雅的特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汉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斋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最不一样的寺庙,可以免费吃斋饭,但不是什么人都能进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